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5:37:56
我在過海關的時候說我是來觀光的,但其實我是來工作的。
而在2018年,13月終了的首張專輯《宋咪Sonmi》入圍了第10屆金音獎最佳另類流行單曲獎、最佳專輯獎,到了2021年就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和你蠻像的一隻》,最終拿下本屆金音獎最佳另類流行歌曲、另類流行專輯兩項大獎,成為此類別的大贏家。歌詞富詩意,將各式曲風包裹在曲式當中,創造出難以被定義的音樂。
13月終了在後台受訪時表示,這張專輯在講述家庭,乘載關於我們血液、DNA的傳承,在生長過程有很長遠的延續,例如我們對上一代的喜歡與不喜歡,在其中產生情感,而我們都非常謝謝無條件支持我們的家人,以及滋養我們的師長、朋友與樂迷朋友們,也感謝金音獎在另類類別的欣賞。」 樂團13月終了成立於2016年,成員為作曲兼鍵盤周、主唱康、吉他藥仙和林克、貝斯無品。至於另類流行歌曲獎則同樣由13月終了的〈你們長得蠻像的〉獲得,評審團指出,作品和弦使用高明,充滿實驗性,但是整體呈現非常和諧 ,做出了當代少見的聲響。2022年第13屆金音獎,最佳另類流行專輯獎由13月終了的《和你蠻像的一隻》獲得。13月終了團員上台時表示,這麼另類叛逆獨立的樂團,得到獎項,謝謝夥伴和一起創作的人
至於另類流行歌曲獎則同樣由13月終了的〈你們長得蠻像的〉獲得,評審團指出,作品和弦使用高明,充滿實驗性,但是整體呈現非常和諧 ,做出了當代少見的聲響。歌詞富詩意,將各式曲風包裹在曲式當中,創造出難以被定義的音樂。但也有受英文教育、非常西化的華人朋友也跟我提起,若中國強大了馬來人就不敢欺負我們華人云云…可見這套想法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語文教育背景,始終沒離開過族群本位。
文:甘德政(馬來西亞道理書院副研究員) 編按:本文出處為甘德政臉書貼文,文字經編輯後,已獲作者授權刊登。新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的「大中華情意結」未必像上一代人那麼濃厚,很多人甚至抗拒被冠上「華僑」的稱號,但在海峽兩岸政權的僑務政策交鋒下,一些基於商業利益考量而樂於接受「僑領」稱號的馬來西亞華裔還是大有人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年代,中國對海外華人產生新的吸引力,主要是立足在經濟成就上。最近本地華團歡迎中國大使到訪,在布條上自稱「僑團」,引起本地華文圈子的一番爭論。
「中國」從此不再是一個文化認同的符號,而是一個有確切實體和清晰國界的國家名稱。有些學者說東南亞有人數最多的華人華僑,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然在當地水漲船高。
也有人說,這種賣座現象令人擔憂,因為劇情中的人物設定,將華人和印度人設定為反面角色,是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入侵本地的「幫兇」。從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爆發,一直到最近的俄羅斯烏克蘭地緣政治衝突、台海局勢緊張等,都可以看到這兩派華人在網絡各社交平台上激戰的記錄。根據那時通用的語境脈絡,「華人」和「中國人」意思其實差不多。以下是我發言的內容: 馬來人及華人對「新民族主義」的不同想像 各位老師的精彩發言,給我們很多啟發,也有很多感觸。
到了冷戰年代則是另一個「範式轉移」,很多華人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冷戰」下的反共宣傳,對「中共暴政」不會有太大好感,甚至到天安門事件後還是「一面倒」地反共。不過,不到30多年的時間,弔詭的是又到了另一個「範式轉移」,華社幾乎跨階級、年齡層地一面倒去支持中國政府在任何國際大事的立場。馬來西亞華人的新民族主義現象,主要體現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中華膠」和「慕洋犬」的論爭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年代,中國對海外華人產生新的吸引力,主要是立足在經濟成就上。
但也有受英文教育、非常西化的華人朋友也跟我提起,若中國強大了馬來人就不敢欺負我們華人云云…可見這套想法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語文教育背景,始終沒離開過族群本位。從最近最賣座的本土電影《末基勞》可看出這種意識形態的具體呈現。
文:甘德政(馬來西亞道理書院副研究員) 編按:本文出處為甘德政臉書貼文,文字經編輯後,已獲作者授權刊登。有關這部電影的評論很多,有人說這是馬來版的《葉問》或《戰狼》,也有人說幕後有激進的非政府組織在籌募電影製作經費來推動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的議程等等。
根據那時通用的語境脈絡,「華人」和「中國人」意思其實差不多。有些學者說東南亞有人數最多的華人華僑,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然在當地水漲船高。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攝 圖為在馬來西亞《時代革命》放映會外的展覽,在馬來西亞仍有一群華人相當關注香港局勢。新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的「大中華情意結」未必像上一代人那麼濃厚,很多人甚至抗拒被冠上「華僑」的稱號,但在海峽兩岸政權的僑務政策交鋒下,一些基於商業利益考量而樂於接受「僑領」稱號的馬來西亞華裔還是大有人在。感謝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的邀請,今天有幸出席2022國際嘉庚論壇,並在「新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南洋華人定位」場次擔任回應學者。從中國積弱和落後挨打時期,不難想像會有相當多的華人內心深處多麼想要一個「強大祖國」來為自己的海外利益護航。
為了切割與共產中國的關係,一些華人在面對「排華」和「反共」掛鉤的壓力下,甚至表現得比其他土著族群更加激進地反中和反共,並跟隨西方的話語方式對中國的各種現狀進行攻訐和指責。對於老一輩華人來說,「中國」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
也有人說,這種賣座現象令人擔憂,因為劇情中的人物設定,將華人和印度人設定為反面角色,是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入侵本地的「幫兇」。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立場的「範式轉移」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長期深受種族政治之害,自認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
大家都在說要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通過「公共外交」把「中華文化軟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時刻從西方拿回「話語權」云云。到了冷戰年代則是另一個「範式轉移」,很多華人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冷戰」下的反共宣傳,對「中共暴政」不會有太大好感,甚至到天安門事件後還是「一面倒」地反共。
馬來西亞華人的新民族主義現象,主要體現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中華膠」和「慕洋犬」的論爭。論壇其他主題發言人包括我的博導徐以驊教授、黃有光教授、黃奎博教授、劉國柱教授等。這類非政府組織以大眾娛樂文化的形式,將他們的新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和植入到廣大的馬來民眾,潛移默化繼續推動他們的議程,這對於本地的族群關係肯定不是好事。即使到了「一帶一路」響徹雲天的時代,種種根深蒂固的「冷戰遺緒」仍不同程度地籠罩在華人的心裡頭。
不過,不到30多年的時間,弔詭的是又到了另一個「範式轉移」,華社幾乎跨階級、年齡層地一面倒去支持中國政府在任何國際大事的立場。所以所謂的中國在東南亞的文化軟實力,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樂觀。
「僑」這個字已經成為本地華人社會政治正確與否的「大是大非」議題。「中國」從此不再是一個文化認同的符號,而是一個有確切實體和清晰國界的國家名稱。
最近本地華團歡迎中國大使到訪,在布條上自稱「僑團」,引起本地華文圈子的一番爭論。然而,東南亞自冷戰時代以來就是英美帝國主義鼓吹「中國威脅論」的重要策源地,在「文化冷戰」和「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影響了好幾代海外華人對中國大陸的觀感。
回顧十年前我在中國念大學時,當時學界裡最火熱的關鍵詞是「文化軟實力」。馬華公會創辦人陳禎祿在1930年代上書海峽殖民地總督,直陳本地華人面對的困境,當年的中文翻譯版寫的就是「為何中國人感到不安」。在另一方面,由於語文隔閡,本地華人社會基本上不會和馬來社會關注的社會現象和議題有太多交集,這兩個族群關注點不一樣,處於不同的平行宇宙空間裡。內文中的本地是指馬來西亞。
從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爆發,一直到最近的俄羅斯烏克蘭地緣政治衝突、台海局勢緊張等,都可以看到這兩派華人在網絡各社交平台上激戰的記錄。這是基於捍衛我們的政治認同和文化主體性的原則所致,也是為了避免以當地土著為主的技術官僚階層,對我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產生誤解。
以下是我發言的內容: 馬來人及華人對「新民族主義」的不同想像 各位老師的精彩發言,給我們很多啟發,也有很多感觸。我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回來在馬來西亞-中國的雙邊經貿單位上工作多年,我們在和中方單位對接時,都是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一直堅持和中國政府單位或外交部辦公室單位對接,而盡量減少和僑務辦公室單位打交道。
自從中國的民族主義興起後,「中國」二字固化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政治概念,海外華人自稱「中國人」就帶有政治敏感性,遂改用「華僑」、「華人」、「華裔」等字眼取代《彭博社》和《亞洲新聞台》報導,據美國國務院3日發布的聲明指出,現年62歲的郭記勝有一間在新加坡註冊的航運公司「Swanseas Port Services」。
发表评论
留言: